拓展训练事故:拓展竟然是“三无” 造成5死5伤

拓展训练事故:拓展竟然是“三无” 造成5死5伤

         拓展器材网今日了解到济南一起导致5死5伤的水泥“逃生墙”垮塌事故,使得户外拓展训练的安全问题引起了人们的关注。这种起源于英国的体验式训练在1995年左右进入中国,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和推广,已经逐渐被列入企事业单位甚至国家机关的内部培训日程。然而,记者调查发现,户外拓展训练行业缺乏资质审核,没有准入制度,门槛过低……这个迅速发展中的行业因为监管缺位而暗藏隐患。

  培训师操作失误事故多

  资质审核缺失

  培训师操作失误事故多

  站在8米高的断桥上,对着1.2米宽的间隔,李勇的腿不受控制地不停抖动。虽说心里知道不会出事,但这个身高一米八几的小伙儿仍然本能地站不住;而另一个女同事则在“桥”上站了将近一个小时——这是目前国内户外拓展训练活动的一个经典项目:高空断桥。

  已经跳了两次槽的李勇不止一次参加过这样的拓展训练。对于训练场地和设施的安全性,他的判断方法是“一看二摸三踹”;但对于带队教练是否专业,就全凭感觉了:“负责的会爬上去帮你检查设备,不负责的就没办法了,要看单位请的公司怎么样。”而他在活动中的安全感主要来自培训机构给大家购买的保险,至于培训机构和带队教练的专业资质问题,李勇从来都没想过。

  杨磊是一家德资企业北方区的培训负责人,在选择合作的培训机构时,安全性是首要考虑的因素。但是,对于这个缺乏资质审核资料的行业,他们的判断更多地依据经验:“现在市场上的培训机构良莠不齐,我们一般只找自己用过的、有多年实操经验的公司。”

  事实上,到目前为止,我国的拓展训练业甚至部分户外运动教育业都没有严格的安全管理法令、法规或者行业内部的统一规章。尽管培训师们将指导学员进行攀岩、背摔、跳断桥等让人腿肚发抖的项目,但他们是否有资格“上岗”,只能靠培训机构自己说了算,没有任何硬性规定。

  作为行业内公认的权威,中国登山协会从2006年开始推出“拓展指导员”培训及资格证书。不过,作为非官方机构,行业协会提供的资质认证不具备任何强制性。“我们没办法做硬性规定,只能建议和希望培训公司尽量规范。”登山协会培训部的方老师说:“打个比方,没有篮球教练证,我们也不能禁止人家开俱乐部教别人打篮球吧?”

  一些在拓展训练中发生的事故,正是由于培训师操作失误或经验不足而发生的。

  2006年,天津农业银行的一名员工在参加拓展训练后返回时,被山上滚落的大石砸中身亡。昌平区法院裁定组织活动的北京某体育发展有限公司选择路线不当,赔偿29.9万余元。今年1月底,某拓展训练论坛的超级版主“wxhjay726”发帖通报和征集拓展训练伤亡事故,列举出了数个相关案例:

  “2008年4月,怀柔某公司的拓展基地训练,断桥致使学员胫骨严重受伤事件,培训师操作失误占主要原因。

  6月,国家某机关单位在训练时,背摔学员肘关节砸伤队友鼻梁骨,培训师操作失误占主要原因,背摔是考验培训师动手能力的最主要项目,要多加考核,在备课时培训师之间要多加练习,在我帮助测评考核的培训师中,两年内的新人绝大多数存在操作环节缺失的问题……”

  除了业务素质外,wxhjay726还提到,培训师的个人素质也亟待提高:“北京某某园拓展训练基地的教师自称‘带课时是培训师,课外我就是流氓’;某‘英俊’的游击教练号称‘lady killer’,作出许多有损培训道德的课后活动本无法强词责之,但在业界炫耀断然不可忍,类似行为也是行业的不安全隐患,属于心理与社会行为方面的事故,需要部分人士自制……”

  私搭场地没人检验隐患多

  门槛过低监管缺位

  私搭场地没人检验隐患多

  与培训师缺乏强制性的资质认证不同,户外拓展训练的场地和设施并不缺少相关国家标准作为硬性规定,但是检验和监管的缺位让这些标准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

  “我们前期调查发现,全国4700多家拓展训练机构,大部分的场地都没有设计和施工资质。”中国登山协会装备器材部的李石说。怀柔周围就有30多家所谓的拓展训练基地,“基本上都是自己搭的,有的地方一天连吃带住加上用场地一个人才80块钱,这些设施能好到哪儿去?”此次发生垮塌事故的济南黄河森林公园拓展训练基地,由3个刚毕业不久的学生承包经营,公园每年只收取承包商7000元人民币。

  业内人士告诉记者,由于拓展训练没有专门的主管机构,所以成立公司时只需到工商部门注册,没有额外的“门槛”。公司的对外广告可以写“拓展培训中心”,但是注册名称不能直接填培训中心或出现“训练”字样。作为营利机构,拓展训练公司的审批权在工商部门,但培训中心涉及教育机构,而训练类项目的审批权归国家体育部门。因此,国内80%开展户外拓展的公司都注册成了管理咨询公司,或者以俱乐部的形式出现。过低的门槛使得此类公司大量涌现,在Google地图上搜索北京市的拓展培训公司,就有超过500个结果。

  由登山协会参与编制的户外活动“保护绳”、“安全锁”等设备的强制性国家标准已经颁布,但是“没有人具体去做这个检查”。

  李石用与拓展训练类似的户外“攀岩”举例。“攀岩”的国家标准从2005年正式颁布,至今已经4年。但“安监部门检不了这个,他们的工作人员没有攀岩的能力,哪能这么爬上爬下去检查?我们有这样专业的人,但是我们不是执法单位,没权力去查”,李石说,“只能靠行业内部管理,可是企业都恨不得一辈子没人检查”。

  我国至今没有正式的拓展训练安全检查机构,行业内部对安全管理的研讨也刚刚开始。一位曾经做过培训师的业内人士告诉记者,在拓展训练发达的国家,训练设备和器材的更换通常由安全检查员或者培训师确定,但是在国内经常是靠经营者的“感性判断”。

  李石认为,安全锁、保护绳这些设备大多数培训机构在第一次配备的时候都不会马虎,“毕竟是关系到人命的,不会在这上面计较。但是用了几年之后,谁来鉴定这些器材的损耗程度?”

  人众人拓展训练公司是最早涉足此行业的机构之一。2008年,“人众人”曾经把内部使用的户外拓展训练标准和安全要求公开发布。“这方面一直没有统一的检测,我们希望能给同行做个借鉴。这个行业没有太多时间的积累,有些地方必须完善。”负责该公司培训和课程设计的朱海亮说。

  李石向记者透露,有关拓展训练的强制性国家标准已经编制完成,正在向国际标准化组织申报,月底可能就会实施。但是,谁来监督这些标准的实施,仍然是个问题。

  调查雷达

  国际外展教育中心Outward Bound Internation(简称OBI)将学员安全作为培训的首要优先考虑因素。专业的培训安全检查机构在1998年开始建立,OBI 1998年年度总会在Krochlendorff举行,会议提出的检查机构成员的组成、检查的内容和其他的操作议题得到董事会会议核准。制定了详细的检查指标,每项检查都要有记录,检查完毕后要书写全面细致的检查报告。除了防护设备外,还要对设施、培训环境以及新开设的课程安全进行严格检查。

  OBI要求所有成员学校按OBI组织统一的检查内容一年进行两次安全检查,并上交检查报告。OBI组织间隔两年派专门的专家进行复查,并向总部提交检查报告。